【節錄】《名人堂》/幾歲開始學英文?
文/王正方(本文作者為電影導演)
早早學外語,怕孩子輸在起跑點。孩子參加什麼競賽都未定,從何輸起?平白加重小孩的負擔,每天愁眉苦臉,小孩子應以玩耍為業,玩耍中有學習。
學外語要從小開始,因為孩子記憶力超強,事半功倍就掌握了外國語。學語言如醃醬瓜,用的「醬」要正,黃瓜放進醬缸醃一段時間,味道具足。只偶爾在黃瓜上抹醬,效用不大。台灣是否有足夠合格的英語教師,存疑。此地英語環境差,聽、看都困難。有美國青年說,要說帶台灣味的英語,人家才懂。
台灣或大陸都是以華文為主的文化體系,英語是建築在母語上的第二語言。學好外國語必須先把母語學好,中文詞不達意,學的外國語準是「洋涇濱」。語言是文化的代表。不停的逼孩子學外語,他的中文水準當然大受影響。
學好外語,不是為了在公眾場合炫耀,引人注意。掌握一種外文,可以深化程度,生活、知識、視野、見解、素養等由平面轉成立體,美不勝收。閱讀力、聽力和寫作程度最重要,言談帶點口音,並不要緊。
有些父母經濟寬裕,送子女入國際學校或美國學校,孩子每天口中ABC不絕,感覺很正。孩子可能陷入極度的文化認同錯亂,不中不西,兩頭不著邊,痛苦一生。會說流利外語而沒有程度,最是悲哀。
老一輩的人,頭一次學英文字母在初中一年級,按部就班在國內學英文。到了國外留學為情勢所迫,必須過語言關,才廣泛閱讀、努力下功夫學寫作。日後英語有程度的,竟然無一例外,都是原來中文程度較紮實的學生。
學英文要學到有程度,必須認真寫作文。語文專家認為,一個英語生字要出現使用了四十多次,才能說認識它。認真作文時,把平日所學的詞彙、見解、還不甚嫺熟的句法,通過段落組合、用正確的文法串起來,賦予新生命,那是自己的生命,否則一切都是虛的。
記得黎烈文教授說過:「學好一國語文沒有第二條路,要下死功夫。」
奠定扎實的中文基礎,一心「好學」,肯下死功夫,任何年紀去學外語都能成就。
【2009-05-19 聯合報 A4版】
(為尊重智產權,不作全篇轉載)
*** *** ***
相當認同作者觀點--「要下死功夫」
其實任何一項技能的學成 都要下死功夫
2 意見:
斜體字很難看下去耶...
確實啦,改成正常字體了!^^
張貼留言